掌上春城
2023-10-16 19:25:39
掌上春城讯 群山巍峨,山道蜿蜒曲折。10月14日,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宾川新风艺术团、楚雄技师学院三个团队的120人来到大理州宾川县乔甸镇新庄“红军村”重走长征路,感受红军不怕苦、不怕累的长征精神。近年来,先后已有230余万游客前往“红军村”,追寻红色足迹,重走长征路。
慕名而来“红军村”里访客多
10月14日上午10时,在新庄“红军村”口,2辆大巴车刚刚停稳,从车上下来了许多年轻人,其中不少学生模样的。经过了解,一些是来自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,70多人。另外一群人是来自楚雄技师学院的老师,他们都是党员,以重走长征路的方式,开展党员活动。还有20多名宾川新风艺术团的成员,他们到此开展活动,唱红歌。
师生们首先来到“红军村”参观当年红二、六军团路过此地时住过的地方,聆听“红军村”导游介绍当年红军经过新庄村的感人故事,听红军长征的历史,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及创业故事。下午,师生们走上山岭,开始重走长征路。尽管一路上山道崎岖,野草丛生,但大家相互照顾走完了2.5公里的微缩“长征路”路程,没有一个人掉队。
宾川县乔甸镇新庄“红军村”村书记蒲国宏介绍,1936年4月20日,萧克、王震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六军团,从祥云县米甸进入宾川县。当晚,部分红军在乔甸镇海稍村委会新庄村住宿休整了一晚,部署攻打宾川老县城州城,红军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。当时,虽然红军只在新庄住了一晚,但村里的5位青年中有4位就跟随红军走了,其中就有他的爷爷。这4位青年走后,就再也没有回来。2014年,蒲国宏创业有成后,回到新庄带着村民一起发扬红军长征精神,传承红色文化,打造了“红军村”。
“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,把红色传统发扬好,把红色基因传承好。我们结合红军长征过宾川历史和地方实际,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,树立红色旅游品牌,充分展示红军长征精神的文化内涵,促进当地红色乡村旅游发展,带富一方群众,让乡亲们迈上了乡村振兴的幸福大道。”蒲国宏说,从2016年4月21日“红军村”正式开放至今,已有230多万游客前往参观旅游,“红军村”不仅成为一个红色旅游景点,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。客人们来到红军村重走长征路,体验红色文化之旅。大家来到村里,深入感受红军的不易,唤起人们面对困难、挫折时敢于奋斗的精神和勇气。蒲国宏表示,未来,“红军村”将充分整合资源,朝着打造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4A级景区目标奋进。
行走的思政课,长征精神一直在路上
“通过重走长征路,我觉得很受启发。作为一名党员,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坚定理想信念,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。”楚雄技师学院教师李志芹说,作为一名青年教师,要把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,走好自己的长征路。
楚雄技师学院另一名老师说:“我在红军村的参访中,不仅看到了当年红军不畏艰难困苦去铸造辉煌的精神,也看到了今天蒲国宏在致富后,不忘弘扬红色文化,不忘带领当地群众富裕,这也是一种长征精神。”
当天下午,滇西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重走长征路活动到达“红军桥”,和宾川新风艺术团再次“会师”,两支队伍像部队一样以“拉歌”的方式唱红歌,重温经典,歌唱祖国;吃“干粮”——炒面,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。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刘倩同学表示,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,进一步感受到了红军长征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,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更加努力学习,奋发图强,争做时代新青年,做一名合格的思政人。巴朗同学认为,这个活动使大家更加懂得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,在学习生活中听党话、跟党走,铆足干劲、赓续红色血脉,传承红军精神,争做新青年。
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罗进忠在重走长征路后说:“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格外重视,希望每个人都走好自己的长征路。重走长征路活动,让每个人都有所收获,有所感悟。”
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:孙潇
责编:杨芮
编审:吴晨萍
终审:周健军
{{like_num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title}}
{{child_item.comment_num || 0}}
{{like_num}}
收藏
分享